历史是一面镜子,你走近它,就会被它折射出的夺目光彩所深深吸引。走进河南内乡县衙,这座“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所带给你的震撼前所未有。你置身于古老沧桑、青砖灰瓦的古建筑群,聆听讲解员们朴实生动、娓娓道来的衙门讲解,扑面而来的是厚重浓郁、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最让她们引以自豪的就是堪称“镇馆之宝”的三省堂楹联: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这副楹联是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内乡知县、浙江嘉兴人高以永所撰写。其中所阐述的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辨证关系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和广大游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1984年以来,随着内乡县衙这座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声名远播,这副楹联的作者也随着内乡县衙而名扬四海。但人们更加关注的则是:高以永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知县?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了这幅传世的对联?他留下了哪些著作?
所有的疑惑,都在内乡县衙寻找答案……
高以永其人
高以永,字子修,号荆门,清代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新丰村(今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人。出生于望族,排行老大,是北宋名将高琼的第22世孙。他天资聪颖,康熙十一年(1672年)中举人。十二年(1673年)参加礼部会试以单科夺元而称为“会魁”,同年中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调任内乡知县,兼管镇平、淅川两县事务,开清代内乡知县任职九年的先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升任直隶省安州知州并兼新安县事。三十一年(1692年)升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约两年余,因劳于政务而病逝于官邸,时年63岁。
内乡九年勤政爱民
翻开清康熙《内乡县志》、《嘉兴县志》等志书,你会发现:康熙十八年(1679年)高以永到内乡上任时,正值清初战乱之后,内乡百姓因躲避战乱、纷纷背井离乡、庄稼荒芜、经济萧条。面对如此不堪的县情,高以永痛心疾首,他觉得自己一定要为百姓做些事实。
他到内乡一下车就问民疾苦,赈济灾民,广招贫民,发给种子,调剂耕牛,令灾民广开荒田,种植桑、麻、枣等经济作物,并将所垦土地分为五等,就低划分,申请上级六年内不收赋税,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累计开垦土地达四千余顷。清同治《内乡通考》评论说,“高以永,广开垦,除匪盗,其有造于内乡者甚大”。
因内乡与襄阳接壤,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军需供应负担沉重,百姓苦不堪言。襄阳的军队经常在农忙时节到内乡骚扰,诱骗贫民子女离家为奴,如有逃脱,就抓捕亲属邻人。高以永到任后第三天,就抓捕了两名骚扰士兵,此事报到南阳知府,知府畏惧将军之威想释放士兵,高以永坚持请知府向上呈报,两名骚扰士兵最终受到制裁。从此以后,内乡南部秩序平静,百姓得以安生度日,高以永也以“诛暴”树立了自己在内乡的威严。
高以永为政以宽厚为本,效法战国时单父县令宓子贱,崇尚鸣琴而治,政简刑轻,重修了内乡县衙的二堂,并将原来二堂的“思补堂”改为了“琴治堂”。每逢遇到命盗重案,更是慎之又慎,从不滥用刑罚。兼管镇平县事务时,有一位孝廉畏罪亡匿,他的父亲和他的儿子被羁于县衙,高以永认为儿子犯罪不能株连老人,但放了老人,有谁来养活他,于是请上级将他们祖孙二人一并释放,百姓无不称好。
高以永温厚和平,爱护百姓,心胸开阔,秉性宽仁,遇事沉着冷静,谈笑处之。调离内乡时,百姓挽留不舍。清康熙《内乡县志》为其立传,称“高以永,在事数年,温厚和平为治务,慈祥恺悌之声无间遐迩”。
高以永在内乡任职九年后,考核卓异,迁直隶省安州知州。
人品官德万民敬仰
高以永温厚和平,爱护百姓,心胸开阔,赋性宽仁。遇大事他人震惊,惶惶不知所措,而他总能沉着冷静,以谈笑处之。对属下、对民众从未见其发怒。在当时河南全省也有一定影响,作为乡试同考官到当时的省城开封,市井百姓们说“这就是内乡的县令高公啊!”离任内乡时,内乡百姓们扳道挽留,甚至有人追送达数百里。后来,内乡百姓为高以永立有“德政”、“去思”两通石碑在仪门之前,并把他入名宦祠。清康熙《内乡县志》中记载:高以永“在事数年,温厚和平为治务,慈祥恺悌之声无间遐迩”。清同治《内乡通考》又进一步评论说,“高以永,广开垦,除匪盗,其有造于内乡者甚大,宜其崇祀名宦也。”
在安州任知州时,有一位纨绔子弟对高以永的政声和为人深为怀疑,他便公然到衙门,要亲眼见他。高以永欣然接待,和风温雅,其仪态之大方,学问之渊博,言辞之得体使他深深叹服:“高以永的政声绝无粉饰之辞”,从此,颇得安州百姓敬仰。在高以永升调户部时,安州人泣送如内乡。
高以永勤于政事,宽以待人,但生活上严于律己、清苦过人。他一生任州县官十一年从未携家人至任所。内乡至安州、安州至户部,离任时,随身携带的只有几件衣服和几本书而已。在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时,他深知“江南财赋半天下”,工作繁重、责任重大,为防止奸吏作弊,高以永夜以继日地查核文书簿籍,以至积劳成疾,病逝于任所。死后没有留下任何属于他自己的财产,连灵柩也不能运回,靠亲戚朋友资助才得以归葬。安州百姓知道后,纷纷到家乡祭拜。后来,他的儿子路过内乡,内乡百姓们“攀留而不忍舍道,相别泣下湿襟。”
作诗撰联流芳后世
高以永不仅是勤能之官,清廉之吏,也是清代有名的诗人之一,留下了大量诗篇。在内乡其间更是撰写了不少诗文,并广为流传。仅见于康熙《内乡县志》记载的就有诗歌、碑文二十余篇。如他在《内乡春日漫兴》一诗里写道:“每逢春耘早放衙,小堂幽静胜山家,悠然竹几摊出坐,落尽中庭白杏花。”从这些诗里,多表达了他体察民情、重视农事、关心民瘼的高尚情怀。
特别是高以永到内乡上任之初,看到内乡百姓的境况,忧心忡忡,自感责任重大,夜不能寐,秉烛研墨,便写下了内乡县衙三省堂的这副楹联,并悬挂于三省堂。这副楹联成为内乡县衙的镇馆之宝,高以永也因这副楹联而被广而晓知。
高以永身后留有《高户部诗集》一本,嘉兴《竹林八圩志》收录了高以永一生的诗作数百篇。清代著名史学家万斯同等五人,为其所作的序言,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高以永的为政、为人和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如冉觐祖在序言中写道:“今海内诗人竞相雄长者未有定论,而公亦可以独树旗鼓,自名为家不愧也!”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高以永是爱民若子的父母官,他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三堂联语的要求,在内乡、在安州、在户部留下了极好的政声,他的名字将彪炳史册、他的著作将流传千古!(供稿:徐素娟 朱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