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四大避暑胜地中,均是顺应既有的地理条件在近代得到开发的,它们成为避暑胜地的过程如出一辙,但也有不同,在成为避暑胜地之前,比如庐山就在文人墨客的伶牙俐齿和诗词佳作中扬名天下,而鸡公山就鲜为世人知了,记载鸡公山的古书也是少之又少,而且几乎略而不详,但它却成了与庐山、莫干山和北戴河齐名的避暑胜地,为何?
鸡公山坐落于河南和湖北交界地带,主体位于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的西边是桐柏山,东边是大别山,这里是河南与湖北之间的另一条通道,是江汉和江淮的过渡带。喜欢地理的朋友,应该知道信阳是一个不南不北的地方,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气候的过渡带,因此也被称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境内的桐柏山、大别山是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此外,信阳毛尖也小有名气。
喜欢的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义阳三关,也知道吴国与楚国的柏举之战,孙武率吴兵在此夺关南下,楚国危在旦夕;南北朝的魏和梁在此交战,唐朝末年的王仙芝、南宋的岳飞曾在此激战,北伐战争时期北伐军与吴佩孚在此决战,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也在此阻击日本侵略军,使其伤亡惨重。
鸡公山就位于这样的地方,由于20世纪之前的社会,人们出行首选是水路,从北方到岭南要么走南阳盆地-汉江-长江-湘江-灵渠-漓江-西江,要么走大运河-长江-鄱阳湖-赣江-梅关-北江,再然后就是海洋了,如果不是兵家或医家,很少经过鸡公山,由此就少了那些诗词元素了,在成为避暑胜地之前,就像1921年的《鸡公山指南》中说的那样“僻陋无闻,鄂豫间一荒山耳。非耕夫樵子,乌有知之,然以习焉而不知其胜”。
鸡公山的地理变迁
关于鸡公山的地质研究不多,从零星的资料中得知,鸡公山实则属于大别山脉,它的地质构造基础是秦岭-大别山褶皱带,这一褶皱带从古生代寒武纪初期到中生代三叠纪持续发育,是以冒地槽为主的多旋回地槽褶皱系,所以鸡公山所在的区域即属于秦岭-大别造山带。
鸡公山所在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是大陆深俯冲的产物,深受大陆深俯冲的影响,从早古生代开始的板块俯冲、碰撞造山作用在中生代侏罗纪结束,到了中生代白垩纪进入了造山后的构造延展阶段,这可以间接解释鸡公山的构造为何以断裂为主、褶皱为次,也可以间接说明鸡公山的岩石为何以花岗岩为主、片麻岩为次。
断裂褶皱山形成后,由于降水充沛、山体倾角较陡,水体作用十分强烈,地表径流强烈侵蚀山体,把断裂褶皱山切割成了山脉经纬分明、沟谷纵横其间的地质样貌,形成了众多深谷、峡谷和横向山岭,鸡公山有海拔高低不一的四大主峰,海拔830米的东主峰石广山最高,海拔为811米的北主峰篱笆寨次之,南主峰报晓峰又称鸡公头,海拔768米,西主峰叫望父老,海拔仅533米。
鸡公山与桐柏山、太行山,组成了是长江、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此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带,是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向南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过渡带,才有了“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直观现象。
鸡公山地处北亚热带边缘,是大别山西端的浅山区,鸡公山的年平均气温约15℃,年平均降水量约1120mm,气候比较湿润,森林覆盖率高,夏季十分凉爽,加上雨量充沛、水系发达,故被称为“山中一阵雨,林内百泉流”。
商埠和铁路带来近代曙光
鸡公山成为避暑胜地的过程,与庐山牯岭十分相似,唯一不同的只是成为避暑地之前的岁月,牯岭出现之前的庐山已经是宗教名山、文化名山、古代教育名山,诗词歌赋闻名天下,在19世纪末期就得到西洋传教士、商人的开发有其必然性;可是鸡公山,20世纪之前除了附近的关隘,知道鸡公山的只有耕夫樵子。
鸡公山能成为避暑胜地,地理条件只是基础,关键在于基础服务设施的从无到有,逐渐满足了上山人的需求。可以说鸡公山能够成为避暑地更多的是偶然性,而历史的进程有些时候就是充满不确定的偶然,促成鸡公山改变的,其实是一个洞开的商埠和一条连接南北的铁路。
明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逐渐形成了汉口,多年以后这里成了明清四大名镇之一;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汉口成了增辟的通商口岸之一, 1861年汉口正式开埠,随后英、俄、法、德、日先后在汉口建立租界,汉口的繁华如日中天,西方人大量涌入,美国的传教士丹尼尔·纳尔森就到汉口落脚了,为此还取了一个中式名字——李立生,他喜欢汉口的日子,唯独夏日的炎热让他有点受不了,而此时庐山的避暑地已成了英国传教士禳中之物,他只能在离汉口不太远的地方寻找一个避暑地。
1889年,张之洞奏请清廷修建从北京卢沟桥到汉口的铁路,因此清廷就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当他下船踏上武昌的那一刻,意味着有城市将改变“命运”。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改变了武汉三镇,张之洞主张修筑的卢汉铁路改变了许多地方,包括鸡公山,1902年卢汉铁路开通,将给鸡公山带来近代化的曙光,因为在鸡公山的山脚就建有一个小火车站。
1903年初夏,急需避暑地的李立生在汉口坐上火车,他的本意是前往信阳,但当火车在鸡公山山脚的小火车站停下时,他和他的好友施道格就下火车了,一伙人策杖登上并不高的鸡公山,迎面而来的是一阵阵清风,让他们享受到了梦寐以求的凉爽,在鸡公山上,他们似乎遥望到了远方的田园平畴、水光山色,这里的山峦葱翠就像绿宝石,李立生决定选择这里作为避暑地,等汉口到了夏季就来此避暑。
李立生和施道格在鸡公山考察了一阵子后,得知一位大地主自称拥有鸡公山的地契,为了慎重起见,他们还给信阳当时的知州曹毓龄送礼,随后以156两白银的价格购下了大地主约1.5平方公里的随田山场,在这块地上建造了4幢别墅。
1904年夏,施道格以562两白银的价钱购买了鸡公山报晓峰下方圆2.5公里的地块,开始迅速兴建别墅,后来马鼎生加入李立生和施道格一伙,买断了鸡公山山场,像英国传教士在庐山牯岭那样,把鸡公山山场划分为不同地块,专门向各国商人和社会名流出售,这些人在鸡公山上购买地块修建风格迥异的别墅。
随着西洋人的不断涌入,别墅、教堂等建筑越来越多,三位美国人为避暑而在鸡公山圈地的事引起了清廷的注意,发生了后来的外国人租地交涉案竞赛,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清廷后,清廷严令查办,1908年,历时两年多的外国人租地交涉案得以定案,鸡公山被划分成了教会区、避暑官地、豫森林地、鄂森林地,鸡公山开始设警察局,被纳入正规管理。
清末民初,特别是军阀割据时期,有20多个国家的传教士、商人、政客上鸡公山圈地建别墅,最多时候建有五百多幢风格不一的别墅、能汇集2000多人。从这个时候开始,鸡公山进入了避暑建房的高峰期,山上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了,不只有别墅,还有教堂、医院、商店和其他设施,被便捷的道路串联到一起,山上小城出现了,靳云鹗、吴佩孚、张学良、蒋介石与鸡公山结缘,丰富了鸡公山的人文内涵,也提高了鸡公山的知名度,就这样,鸡公山与庐山、莫干山、北戴河被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1938年开始,日本侵略军占领鸡公山,直到1945年日本溃败,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长,但这七年极大破坏了鸡公山避暑地,日本侵略军军占领鸡公山的七年间,不少建筑毁于一旦,今天很多别墅上还可以看到清晰的单孔。这七年让鸡公山走向萧条,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曾恢复以往,直到1978年,被列为对外开放的八大旅游区之一的鸡公山,才又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汉口汇集了西洋人、卢汉铁路开通,让鸡公山的地理条件有机会转变身世,在李立生、施道格、马鼎生的策划之下,人们不断涌向这里,基础设施完备,山上小城形成,原先只有耕夫樵子知道的鸡公山,华丽变身为避暑胜地,发生在鸡公山上的事,其实就是中国近代史写照。
鸡公山上的数百幢风格迥异的别墅,历经了近代历史的风风雨雨,就像一本本书,写着难言的沧桑岁月,在漫长的岁月里,别墅所承载的记忆同样会渐渐淡化,百余年间,鸡公山引来了数不清的人,有商人、有政客、有文人雅士,也有平明百姓,人们从一开始的向往、眷顾,到最后的拂袖而去,青山不曾变过,一直在变的,其实是各怀别意的人。
(文:海潮青年 图:赵树岭 编辑: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