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的余脉大力山原是一袭山丘,由黄土堆积,但到了巩义东北九公里南河渡寺湾村这里,平空多出半座山的沙石岩,看着似黄沙一样的散落,触之却坚硬无比。往南一百多米便是风景旖旎的伊洛河。石窟寺便坐落在这背山面水“溪雾岩云幽栖地”的夹缝里。中原有句俗语: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言下之意,北邙乃风水宝地。北魏的皇室出资把石窟寺建在这大力山,一定也有占尽风水之意吧?
石窟寺现存洞窟五座,千佛翕一个,小型佛翕二百五十五个,摩岩造像三尊,共雕佛像七千七百四十三尊,碑刻二百余块。最精华的是十五幅精湛的帝后礼佛图,人物性格鲜明,技法娴熟。大力山虽有气派的名字,毕竟是一黄土流沙堆积起来的小丘,北魏的皇帝皇后能御驾亲临这山中小寺,还把自己礼佛的阵势刻印在石窟里,可见其对佛教的虔诚。
除了北魏皇家的雕刻,寺里还有历朝历代民间艺人在此基础上的开凿。才形成这一弥足珍贵的艺术宝库。
石窿中的佛像大都文雅恬静,伸手拂袖之间,行云流水般的流畅,双头双面的神兽,各种伎乐,飞天------许多造型都是国内绝无仅有。解说员告诉我们,人民大会堂的天花板,便是参照石窟里的雕刻设计的。言语间,不无骄傲的成份。
十五幅精美绝伦的帝后礼佛图,让人从中可见当年帝后礼佛的宏大场面,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丘渲染得这样奢华气派,以至于,一千多年的中原逐鹿、烽火硝烟,在这黄土弥漫,沙尘遍野的中州腹地,石窟屡次遭难却还能够被保存到现在,也应该得益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些庄重正统的菩萨,环珮丁当的古典美人,从服饰、发髻,到表情姿势,都表达了一种深厚的文化。皇帝出资把自己入寺进香礼佛的形像和阵势虔诚地雕刻在佛前,既表明了对佛的敬畏,也表明了那个时代,佛教的地位。
精美的艺术珍品,赢来人们的交口赞誉,也引来不法分子的觊觎。经过一千多年的风云变幻,石窟已伤痕累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为了盗取佛像,就驻扎在离此几公里的伊洛河边,每天白天训练,夜里借着夜色掩护,潜伏过来盗挖石佛。等到村里人发现,他们已经把最精美的几座佛首割据成功。村里人为了保护石像,就引来伊洛河水,把石窟围绕起来。现在,被盗取的佛首还正大光明地放在日本东京的博物馆里。
夕阳西下,霞光将大力山下的这片石雕渲染成了一幅宁静雅致的水墨画,它依然默默的执守在这里,静静的观望着这个世界。若有所思,又沉默不语。
撰稿:乔小乔 摄影:赵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