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行 hi,最近想去哪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 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 夏 新 疆 台湾省 香 港 澳 门
站内搜索:

文明探源 稽古揆今

文明探源 稽古揆今

文/美丽中国行网 来源/河南日报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闪耀,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数千年流转,文明长河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起承转合?这些问题牵系根脉,需要一代代专家学者接续探索和解答。

今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河南迅速行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在考古发掘、研究阐释、文化遗产转化利用等方面全面发力,“中华文明探源”“何以中国”“宅兹中国”等,成为中原大地这个夏天里的热词。

新郑裴李岗、渑池仰韶村、登封王城岗、偃师二里头、安阳殷墟……在河南各地考古工地上,活跃着无数汗湿衣背的考古人身影。他们用手铲拨开历史重重迷雾,探寻关于文明的密码,在中华文明探源中展现着河南担当、河南贡献。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


实证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史


8月13日晚,央视大型文博节目《中国考古大会》聚焦偃师二里头遗址,带领观众穿越3800年历史时空,一睹“夏王朝”先民生活的鲜活图景。

历经60多年的考古发掘,二里头遗址面貌越来越清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说,二里头遗址是一处史无前例的王朝都城遗址,正是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当时的社会政治实体由“满天星斗”进入“月明星稀”的广域王权国家阶段。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国现代考古学从渑池仰韶村起步,中华文明探源从河南开始。

一组“重磅”数据,见证文明探源的中坚力量。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立项,对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新密新砦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大师姑遗址以及山西襄汾陶寺遗址6处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城邑实施重点研究,这其中河南就占了5处。

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实证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史。从旧石器时代的栾川孙家洞遗址、荥阳织机洞遗址、郑州老奶奶庙遗址到新石器时代的新郑裴李岗遗址、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乃至夏商周三代的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都邑遗址,清晰地勾勒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年的文明史。

“一部河南史,半部华夏史。”常年奔走在河南重要考古工地的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如此评价,河南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与学术支撑,为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出了河南方案、贡献了河南力量。

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就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项目开建、成立夏文化研究中心,深化仰韶文化、殷商文化等研究阐释。8月23日,依托鹤壁辛村遗址建立的豫北文物整理基地动工,河南正在努力打造全国一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考古科研机构。


重现气象万千的历史图景


6月25日,禹州瓦店遗址发布最新考古成果。该遗址西北部偏南处发现龙山文化晚期的大型夯土建筑,是一处平面呈“回”字形、面积800多平方米的祭祀遗迹遗存。

“通过发掘以及对祭祀建筑的全面揭露,与祭祀建筑相关的遗迹总数有100多个。这是古代文献‘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真实写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方燕明说。

在南阳黄山遗址,房摞房、墓摞墓,玉石、陶片随处可见,“一眼三千年的考古奇观”令人叹为观止。考古人员在这里找到了仰韶文化“前坊后居”的坊居式建筑群,找到了屈家岭文化的大墓、玉器加工基地,让我们得以窥见几千年前“黄山造”的玉器从这里辗转走向中原、流通江汉。

今年以来,洛阳徐阳墓地清理出6匹马3辆车,摆放形式罕见;新乡发现战国至汉代大型院落遗存,对研究汉代河内郡历史沿革具有重要意义;郑韩故城首次发现战国脱碳窑,使我国球墨铸铁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年……河南考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新突破,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说,何时、何地、如何、为何,这是贯穿探源工程研究的关键词。不仅要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过程,还要研究其特质和形态,追问为什么这样发展。

由此,多学科联合攻关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了大量生动的文明细节。6月25日在禹州举行的“2022夏文化论坛”上,考古工作者揭秘了“夏代人的生活”——

瓦店遗址在龙山时代气候温暖湿润,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生态过渡地区;

对郾城郝家台、淮阳平粮台、焦作府城、叶县余庄等多个遗址出土的人骨分析表明,相较于男性,女性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占较大比重,多数未成年人及哺乳期女性的饮食中可能长期缺乏肉食;

龙山至二里头时期,农业生产以粟黍为主,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粟稷稻麦豆“五谷”的传统格局已经形成;

……

探源工程的不断推进,重现了气象万千的历史图景,中华早期文明变得可感可触。


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连壶


述说“何以中国”精彩故事


正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自7月29日开展以来火爆异常。

“这个展览充分体现了中原是中国之源、中国之中、中国之本,回答和展示了‘何以中国’的命题。”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说。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5000多年灿烂文明的实证,是解读“何以中国”的重要密码,是文化创新的宝藏。

守护根脉,方能以古鉴今。目前,全省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数量居全国第2位;有可移动文物1773620件(套),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21处。

当前,河南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为统领,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坚持创意驱动、科技赋能,让一处处遗迹、一座座博物馆、一件件文物,变成“具象化”“可感知”“读得懂”的历史场景,让人们真切触摸华夏文明根脉,感知厚重中原文化底蕴。

加快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以历史断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脉络,推出文明起源、国家起源等16条文化主题线路,行走其中可感受穿越时空的文化力量。

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一批重大文化标识性项目相继落地。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黄河国家博物馆等项目快马加鞭建设中。

布局元宇宙,打造更多高品质、沉浸式体验的文创产品。今年相继开放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河南博物院建立“虚拟公社”,让文物蕴含的意义得到更广泛展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而是穿越时空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在这丰沃的土壤中,未来,中原文化必将更加出彩、更加辉煌。

来源:河南日报

文化中国

首页 > 文化中国 > 正文

文明探源 稽古揆今

作者:美丽中国行网 来源:河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2-08-28 10:32:28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闪耀,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数千年流转,文明长河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起承转合?这些问题牵系根脉,需要一代代专家学者接续探索和解答。

今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河南迅速行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在考古发掘、研究阐释、文化遗产转化利用等方面全面发力,“中华文明探源”“何以中国”“宅兹中国”等,成为中原大地这个夏天里的热词。

新郑裴李岗、渑池仰韶村、登封王城岗、偃师二里头、安阳殷墟……在河南各地考古工地上,活跃着无数汗湿衣背的考古人身影。他们用手铲拨开历史重重迷雾,探寻关于文明的密码,在中华文明探源中展现着河南担当、河南贡献。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


实证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史


8月13日晚,央视大型文博节目《中国考古大会》聚焦偃师二里头遗址,带领观众穿越3800年历史时空,一睹“夏王朝”先民生活的鲜活图景。

历经60多年的考古发掘,二里头遗址面貌越来越清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说,二里头遗址是一处史无前例的王朝都城遗址,正是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当时的社会政治实体由“满天星斗”进入“月明星稀”的广域王权国家阶段。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国现代考古学从渑池仰韶村起步,中华文明探源从河南开始。

一组“重磅”数据,见证文明探源的中坚力量。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立项,对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新密新砦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大师姑遗址以及山西襄汾陶寺遗址6处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城邑实施重点研究,这其中河南就占了5处。

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实证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史。从旧石器时代的栾川孙家洞遗址、荥阳织机洞遗址、郑州老奶奶庙遗址到新石器时代的新郑裴李岗遗址、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乃至夏商周三代的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都邑遗址,清晰地勾勒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年的文明史。

“一部河南史,半部华夏史。”常年奔走在河南重要考古工地的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如此评价,河南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与学术支撑,为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出了河南方案、贡献了河南力量。

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就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项目开建、成立夏文化研究中心,深化仰韶文化、殷商文化等研究阐释。8月23日,依托鹤壁辛村遗址建立的豫北文物整理基地动工,河南正在努力打造全国一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考古科研机构。


重现气象万千的历史图景


6月25日,禹州瓦店遗址发布最新考古成果。该遗址西北部偏南处发现龙山文化晚期的大型夯土建筑,是一处平面呈“回”字形、面积800多平方米的祭祀遗迹遗存。

“通过发掘以及对祭祀建筑的全面揭露,与祭祀建筑相关的遗迹总数有100多个。这是古代文献‘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真实写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方燕明说。

在南阳黄山遗址,房摞房、墓摞墓,玉石、陶片随处可见,“一眼三千年的考古奇观”令人叹为观止。考古人员在这里找到了仰韶文化“前坊后居”的坊居式建筑群,找到了屈家岭文化的大墓、玉器加工基地,让我们得以窥见几千年前“黄山造”的玉器从这里辗转走向中原、流通江汉。

今年以来,洛阳徐阳墓地清理出6匹马3辆车,摆放形式罕见;新乡发现战国至汉代大型院落遗存,对研究汉代河内郡历史沿革具有重要意义;郑韩故城首次发现战国脱碳窑,使我国球墨铸铁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年……河南考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新突破,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说,何时、何地、如何、为何,这是贯穿探源工程研究的关键词。不仅要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过程,还要研究其特质和形态,追问为什么这样发展。

由此,多学科联合攻关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了大量生动的文明细节。6月25日在禹州举行的“2022夏文化论坛”上,考古工作者揭秘了“夏代人的生活”——

瓦店遗址在龙山时代气候温暖湿润,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生态过渡地区;

对郾城郝家台、淮阳平粮台、焦作府城、叶县余庄等多个遗址出土的人骨分析表明,相较于男性,女性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占较大比重,多数未成年人及哺乳期女性的饮食中可能长期缺乏肉食;

龙山至二里头时期,农业生产以粟黍为主,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粟稷稻麦豆“五谷”的传统格局已经形成;

……

探源工程的不断推进,重现了气象万千的历史图景,中华早期文明变得可感可触。


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连壶


述说“何以中国”精彩故事


正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自7月29日开展以来火爆异常。

“这个展览充分体现了中原是中国之源、中国之中、中国之本,回答和展示了‘何以中国’的命题。”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说。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5000多年灿烂文明的实证,是解读“何以中国”的重要密码,是文化创新的宝藏。

守护根脉,方能以古鉴今。目前,全省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数量居全国第2位;有可移动文物1773620件(套),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21处。

当前,河南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为统领,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坚持创意驱动、科技赋能,让一处处遗迹、一座座博物馆、一件件文物,变成“具象化”“可感知”“读得懂”的历史场景,让人们真切触摸华夏文明根脉,感知厚重中原文化底蕴。

加快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以历史断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脉络,推出文明起源、国家起源等16条文化主题线路,行走其中可感受穿越时空的文化力量。

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一批重大文化标识性项目相继落地。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黄河国家博物馆等项目快马加鞭建设中。

布局元宇宙,打造更多高品质、沉浸式体验的文创产品。今年相继开放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河南博物院建立“虚拟公社”,让文物蕴含的意义得到更广泛展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而是穿越时空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在这丰沃的土壤中,未来,中原文化必将更加出彩、更加辉煌。

来源:河南日报

0
精选推荐
游记攻略
  • image1

    新闻资讯右侧顶部多图轮播-1

  • image1

    新闻资讯右侧顶部多图轮播-2

  • image1

    新闻资讯右侧顶部多图轮播-3

  • image1

    新闻资讯右侧顶部多图轮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