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行 hi,最近想去哪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 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 夏 新 疆 台湾省 香 港 澳 门
站内搜索:

赊店-赊来的一座古城

赊店-赊来的一座古城

文/美丽中国行 来源/美丽中国行

也许你经历过一些旅行,对那些所谓的历史古迹早就没多少兴趣,但到了河南,无论你抱定什么信念,你都不可以绕过这个叫做赊店的小镇,小镇上这个叫做山陕会馆的庞大的建筑奇迹!136年啊,以当时的寿命来算,得四代人的接力,才可以完成这件作品!已算不出要用去多少工匠了,只是有个传说是这样的:老佛爷慈禧听闻有这么一处地方,说:这样的地方,只配皇家拥有。大笔一挥,一龙一虎两个大字贴在了会馆大拜殿正堂,从此这里就成了她的第七个行宫!

从山陕会馆的照壁上,几乎都能看到那个时代的流行。色彩艳丽的琉璃,葱郁芳香的花朵,狰狞猖獗的怪兽,一撇一捺皆珠圆玉润的楹联------他们被安置在这样一幅精美的图案上,和睦相处。

过了照壁,便是名为悬鉴楼的戏楼。它是一座三层戏楼。纯木搭建,由四座硕大的雕花石座托举着,每个石座都精雕细刻,无一重复。那种直径几十厘米的木头,少说也得有几百年的生长期,被雕得花团锦簇,安插成横梁、脊柱。楼上的人演戏,楼下的人得伸着脖子聆听,这样听来的莫非才真的叫做天籁?据说,这样规模的古戏楼,在全国,也仅有这一处。时光去了,只这些木头石头还在。数说着无尽的苍凉。

山陕会馆的两个铁旗杆,高二十余米,铸造时用去生铁五万余斤。像两个威武雄壮的兵士,守卫在戏楼两侧。

从戏楼穿过去,往右,便是被精心地保护在木框玻璃罩下的诚信碑,碑上雕刻着几百年前的商界清规戒律。可谓字字珠玑。就凭这一块碑,赊店人也可以在中国商业史上,骄傲地占据第一把交椅。

会馆是用几千块五彩绚烂的大理石铺路,在这样盛夏的傍晚,赤脚踏上去,那种阴冷透顶的凉,让你所有的杂念顿消。这里的每个石柱,每块板砖,都像是神话故事里描摩来的情节。每迈一步,都像在阅读一段历史。在这里,有着最悠闲的奢侈,最接近天堂的纯净。你尽可以赤脚在这里走上一走,寻找流逝的童年。站在这里,我们羞愧于自己的浮躁。现代化的生活,一日千里的快,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功利,渐渐丧失许多东西。在世界面前,我们越来越捉襟见肘。一旦缺少厚重的历史带给我们的那份底气,我们还能拿什么去和别人论短长?

大拜殿的每一处空隙里都填满了故事。犄角翘檐的建筑,整齐划一。威武的关羽,目光炯炯直视着进出的每个人。琉金的梁柱剥落成最初的原木,五彩的花灯退尽了艳丽,穿着长袍大袖的商人,悠闲在繁荣的时间里,带了点大清的神秘。这每一份古旧里,沉淀的都是过去。每一个扁额,条幅,镶嵌的都是一幅历史的写照。风格奇特,不一而衷。既汲取了百年前的素雅,也吸纳着现代的一切光鲜。张扬,奢侈。

整个会馆是由那些细微到手势、叶脉,繁复到几乎琐碎的精致的雕刻构成。从琉璃到石头到木头到砖瓦。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处古迹,有如此繁多的雕刻。从狮身人面马腿鹰翅的四不像,到腾飞的巨龙,春意盎然的牡丹海棠,每一刀都精美到人物的肌肤,花朵的纹理,既遒劲有力,又温柔似水,每一个造型都张扬到尽致。赊店人说:我们的木雕是六层。故宫也没这么多!这足够华丽,足够诡异,足够让山陕会馆的名头从赊店这个中原小镇一下子泛滥开来,传遍大江南北。

夏天,会馆被高大的墙壁遮挡着,阴冷,凉爽,小城的人到这里惬意的午睡。冬天,阳光穿透飞檐椅角的砖瓦,洒落在大理石的路面上,斑驳的图案,如一幅画,小城人靠在厚厚的青砖墙上,像枕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温暖,安稳。兴致时,爬到戏楼上,大喝一声:由为王我坐江山哪——

在白天的喧闹里,会馆理直气壮裸露着自己的骄傲,天井里的水嘀嗒着,清冷悠长,石壁上的腾龙,被蚀到惨白,仍卓而不群,翱翔的姿势。早上六点,我想看它们被雨水冲洗后的清新,看它们醒来的样子。却看到一群老人围绕着散步,也许只是走走,只是吮吸一下这春天雨水的滋味。硕大的会馆,就只是安静着无视,只院里两棵楠木,枝繁叶茂地醒着,除此,便是漠然。带点湿润,透亮的光打在琉璃瓦屋顶上,依然有着五彩的斑斓。它的精彩是从内而外的,乍一看,是苍老,再看,就是味道。带了历史沧桑的成熟的韵味。

厚实的大门夜晚紧闭着,从门缝里漫过来的气味,依然是陌生的古老。在这庞大的时代潮流里,它是自闭的,窄小的,可谁能轻视它的一砖一瓦呢?红灯笼把会馆映出幽暗的剪影,厚重的黛青,在雨洼里摇晃,朴朔迷离。雕栏画栋,缱蜷成一帘幽梦,细看,早不是过去的模样。繁华过后,只剩下这一轮老时光,凄迷在记忆里薄凉。千年古城,烟雨楼台,渲染成一地波光。原以为走过太多的地方,不会有这种一见钟情的感动,原来,只是还没有遇见。一见便还是爱不释手。还是这样不堪几点雨丝的缠绵。只不敢想像,这里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以商贾著名------

出会馆,便是一道悠长的明清古街。百年老街洋溢着古朴的新鲜。五彩六色的酒幡,在头顶哗拉拉地悠来荡去。福建会馆,厘金局,镖局,瓷器店,都藏在这些外表看上去清一色黑灰的建筑里。但推门进去,便又是另一个世界。镖局的镖车还在院子里整装待发。刀枪剑戟排列整齐。酒家的老酒坛上的泥封长满了青霉。

这一个个神秘幽深的院子,干净空旷,坐下来,能听到从很遥远的地方,遥远的时间传来的啾啾声,像秋虫的呢喃,像春色的缱蜷,像童年的时光。

这里的一切仿佛都和时间没什么关系。每间房舍每条甬道都有它们的悠闲。每个店主也是如此。像是,就这样消磨着,等待着,才是它们的使命,他们的人生。那些游人像是他们的亲戚,一句“来了?”就拉近了千山万水的距离。血缘里的亲。他们就以这种方式辗转着日月星辰的变迁。

店铺里经营的大都是现代的东西。除了老酒,也有玉器,字画。店里安装有电器,水管,都是现代人添加的。店主热情地招呼着过往的行人,不难看出赊的精髓早被渗透在每个人的精神里。

就连那个不起眼的早点小店,油茶,也是笑开的一张脸。不问价钱,先吃了再说。这也是赊的一种诠释。散淡的生活,让他们始终秉承着祖先的本色,不唯利是图。这个几百年前就垫定的基调,是不能绕过的根本。

出城,便得走一座城门。九个庞大的城门,早已荡然无存。这唯有的一个,也仅是复原的一个大概。但已足够华丽了。传说里的那座石桥,散落在枯竭的潘河里。一场雨,让水草萋萋,却没能把这座桥收拢整齐。它的凋落,是历史的灰。这样结实的,大块大块的石条,也承载不住时间的漫无边际。

已想像不出这小小的古镇还有多少惊奇了。背着相机,漫步在小镇,看着这人流车流的汹涌,自己仿佛已经几百年走在这里了,这所有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那么地熟悉,早就镌刻在了心底。

社旗人招待远方的客人,无须搅尽脑汁,只要随便拿出一瓶酒,也可以骄傲地说:这是俺赊店的老酒,几千年了啊。

赊店人没有夸张。这老酒,在刘秀兴汉时就名扬天下。

赊店的来历要追溯到汉朝。光武帝刘秀还不是皇帝时,很落魄。有一次刘秀和几个兄弟在一个酒家喝得酩酊大醉,雄心顿起,决定光复汉室。起义得有帅旗呵,抬头一看,酒家的酒旗正高高飘扬在空中。恰巧的是,这酒家也姓刘。于是赊了这面酒旗作帅旗起兵,揭开了他光复汉室的大举。事成后,赐此地为赊店。

至今,国人虽不识赊店,但没有人不知道赊店老酒。

这故事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但离会馆不远,便有明清的码头遗址。那时,潘水赵水连接着唐水汉水,绵延千里,水草丰盛。前九北七十六省的商船络绎不绝,尤如夜夜笙歌美人画舫的秦淮河。湖南湖北人顺河而下,带来他们的中药、瓷器,闽浙人从武夷山下出发,带来大批的茶叶,丝绸。这里是南北的中转码头。往北,便是陆路了。他们从这里换乘马匹、骆驼,再穿过崇山峻岭,崎岖山路,最远,到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莫斯科。这条绵延万里的茶马古道,是当时南北、东西的交通要地。名不见经传的赊店小镇一时风生水起,热闹非凡。光是各省商家所建会馆便有十余座。七十二条古街各有各的营生。

京汉铁路的滚滚车轮,淹没了茶马古道的粼粼车马,进尔摧折了潘河赵河的茫茫舟楫。煊赫一时的赊店,渐渐沉寂。曾经壮观的码头,也在麦田野草的覆盖下,寻不到那片繁华。只国人一句“一个赊店镇,半部商业史”的评价,还在赊店人的心里,一次又一次地被刷新。

在我们采访的路上,一位老人看我们扛着拍摄机器,问:你们拍不拍古城墙?一句话,又把我们引到赊店又一处辉煌里。

赊店的古城墙是一道宽不过三五米的土墙。上面蓑草离离。牵引着潘河赵河,绵延十几公里。如果不是顺着城走,你宁愿相信它只是一条大堤。但老人肯定地说,它就是赊店的城墙啊。我小的时候,城墙是砖头的,但赊店人穷呵,为了盖房子,就把城墙上的砖一块块地敲掉了。直到剩了这光秃秃的土墙。

古城砖是有的。——说这话的是一个八十六岁的老人。他带我们在河堤上走了几公里,来到一处芳草萋萋的土堤上,扒开草丛,一片约有十几米的砖墙裸露出来。就是这一小片的古砖,足够证明这一条长堤,便是曾经的赊店古城墙。老人指着远处的荒滩,说:那里就是潘河,往前,就是古码头。我们仿佛看到了兴盛时的潘河满河满河的舟戟。

赊店,赊来的一个古城。一个赊字,兴盛了这些年,而且还将无休止地传承下去。这是连当初那些个商贾也没想到的吧。经历了这些年的风雨,甚至文革那么惨烈的运动,这个美丽的古镇能够保存完好,不仅有山陕会馆,还有诸如福建会馆,火神庙,镖局等古迹,个中因由,有许多个版本。组织这次美丽中国摄影万里行活动的赊店花枝春农业合作社的杨总这样解释:文革时,赊店改为社旗,这杆社会主义的大旗,只顾了抓革命,什么都荒废了,人人都饿得没了力气,谁还有精力去破四旧?这里就只能静静地沉睡着。只几个青春意气的年轻人挥斧砸掉了几块凸兀的石头,别的,对于这么庞大的建筑,他们,力不从心。但这么精美庞大的宫殿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完整地保存下来,还得益于当地人对它的热爱。传说文革时,老馆长是用锯末掺沙土覆盖,外面砌上水泥,再写上一个大大的忠字,才躲过红卫兵的洗劫,保住了最心爱的石刻。因了这些有心人,山陕会馆才能在百年沧桑后,依然以雄壮的风姿巍然屹立!

它是我们社旗的骄傲!——说这话的还是杨总,陪我们一直在会馆里,在古街里一遍遍走。这样的路,他不知走过多少回。从少年走到中年。虽然现在举家搬到省会,可每年还是要回来走上几次。一到这里心就静了,所有都市的喧嚣都被抛得远远的。依托社旗,他在县城十几公里外经营一个几千亩的农业生态园。最古老的古镇,和最现代的生态农业的结合,他拿什么当作结合点?他说,赊!字典上一个极其普通的释义的汉字,在赊店,却是被奉为经商的最高境界。赊店人自诩的经营理念。他就用这一个字经营着他的生态园。规模越来越大。

一个字一个会馆,决定了赊店,这个小镇的价值和地位。我们很难揣测兴建时的艰难和民众的非议。但至少现在,它是我们的瑰宝。没有它的光彩,社旗,将多么逊色?还有多少历史?它的屹立,至少是一种气势。

在社旗的历史上,赊店,既是一处炫耀的资本,又是一处华丽的伤口。灿烂的痛楚着!当初的茶坊酒肆,华服珠履,奢华了几百年,而社旗,这个早就把赊供奉为经商之根本的小县,却连续数年,上榜为国家级贫困县!

夕阳下,山陕会馆古朴庄严地洋溢着旧时代的记忆,以及盛极一时的商贾风韵,和现代有种格格不入的距离,落寞地看着古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只有春雨过后的晚霞还和过去一样热烈,没沾染上一点现代污浊的工业气……

文化中国

首页 > 文化中国 > 正文

赊店-赊来的一座古城

作者:美丽中国行 来源:美丽中国行 发布时间:2016-01-19 11:40:03

也许你经历过一些旅行,对那些所谓的历史古迹早就没多少兴趣,但到了河南,无论你抱定什么信念,你都不可以绕过这个叫做赊店的小镇,小镇上这个叫做山陕会馆的庞大的建筑奇迹!136年啊,以当时的寿命来算,得四代人的接力,才可以完成这件作品!已算不出要用去多少工匠了,只是有个传说是这样的:老佛爷慈禧听闻有这么一处地方,说:这样的地方,只配皇家拥有。大笔一挥,一龙一虎两个大字贴在了会馆大拜殿正堂,从此这里就成了她的第七个行宫!

从山陕会馆的照壁上,几乎都能看到那个时代的流行。色彩艳丽的琉璃,葱郁芳香的花朵,狰狞猖獗的怪兽,一撇一捺皆珠圆玉润的楹联------他们被安置在这样一幅精美的图案上,和睦相处。

过了照壁,便是名为悬鉴楼的戏楼。它是一座三层戏楼。纯木搭建,由四座硕大的雕花石座托举着,每个石座都精雕细刻,无一重复。那种直径几十厘米的木头,少说也得有几百年的生长期,被雕得花团锦簇,安插成横梁、脊柱。楼上的人演戏,楼下的人得伸着脖子聆听,这样听来的莫非才真的叫做天籁?据说,这样规模的古戏楼,在全国,也仅有这一处。时光去了,只这些木头石头还在。数说着无尽的苍凉。

山陕会馆的两个铁旗杆,高二十余米,铸造时用去生铁五万余斤。像两个威武雄壮的兵士,守卫在戏楼两侧。

从戏楼穿过去,往右,便是被精心地保护在木框玻璃罩下的诚信碑,碑上雕刻着几百年前的商界清规戒律。可谓字字珠玑。就凭这一块碑,赊店人也可以在中国商业史上,骄傲地占据第一把交椅。

会馆是用几千块五彩绚烂的大理石铺路,在这样盛夏的傍晚,赤脚踏上去,那种阴冷透顶的凉,让你所有的杂念顿消。这里的每个石柱,每块板砖,都像是神话故事里描摩来的情节。每迈一步,都像在阅读一段历史。在这里,有着最悠闲的奢侈,最接近天堂的纯净。你尽可以赤脚在这里走上一走,寻找流逝的童年。站在这里,我们羞愧于自己的浮躁。现代化的生活,一日千里的快,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功利,渐渐丧失许多东西。在世界面前,我们越来越捉襟见肘。一旦缺少厚重的历史带给我们的那份底气,我们还能拿什么去和别人论短长?

大拜殿的每一处空隙里都填满了故事。犄角翘檐的建筑,整齐划一。威武的关羽,目光炯炯直视着进出的每个人。琉金的梁柱剥落成最初的原木,五彩的花灯退尽了艳丽,穿着长袍大袖的商人,悠闲在繁荣的时间里,带了点大清的神秘。这每一份古旧里,沉淀的都是过去。每一个扁额,条幅,镶嵌的都是一幅历史的写照。风格奇特,不一而衷。既汲取了百年前的素雅,也吸纳着现代的一切光鲜。张扬,奢侈。

整个会馆是由那些细微到手势、叶脉,繁复到几乎琐碎的精致的雕刻构成。从琉璃到石头到木头到砖瓦。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处古迹,有如此繁多的雕刻。从狮身人面马腿鹰翅的四不像,到腾飞的巨龙,春意盎然的牡丹海棠,每一刀都精美到人物的肌肤,花朵的纹理,既遒劲有力,又温柔似水,每一个造型都张扬到尽致。赊店人说:我们的木雕是六层。故宫也没这么多!这足够华丽,足够诡异,足够让山陕会馆的名头从赊店这个中原小镇一下子泛滥开来,传遍大江南北。

夏天,会馆被高大的墙壁遮挡着,阴冷,凉爽,小城的人到这里惬意的午睡。冬天,阳光穿透飞檐椅角的砖瓦,洒落在大理石的路面上,斑驳的图案,如一幅画,小城人靠在厚厚的青砖墙上,像枕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温暖,安稳。兴致时,爬到戏楼上,大喝一声:由为王我坐江山哪——

在白天的喧闹里,会馆理直气壮裸露着自己的骄傲,天井里的水嘀嗒着,清冷悠长,石壁上的腾龙,被蚀到惨白,仍卓而不群,翱翔的姿势。早上六点,我想看它们被雨水冲洗后的清新,看它们醒来的样子。却看到一群老人围绕着散步,也许只是走走,只是吮吸一下这春天雨水的滋味。硕大的会馆,就只是安静着无视,只院里两棵楠木,枝繁叶茂地醒着,除此,便是漠然。带点湿润,透亮的光打在琉璃瓦屋顶上,依然有着五彩的斑斓。它的精彩是从内而外的,乍一看,是苍老,再看,就是味道。带了历史沧桑的成熟的韵味。

厚实的大门夜晚紧闭着,从门缝里漫过来的气味,依然是陌生的古老。在这庞大的时代潮流里,它是自闭的,窄小的,可谁能轻视它的一砖一瓦呢?红灯笼把会馆映出幽暗的剪影,厚重的黛青,在雨洼里摇晃,朴朔迷离。雕栏画栋,缱蜷成一帘幽梦,细看,早不是过去的模样。繁华过后,只剩下这一轮老时光,凄迷在记忆里薄凉。千年古城,烟雨楼台,渲染成一地波光。原以为走过太多的地方,不会有这种一见钟情的感动,原来,只是还没有遇见。一见便还是爱不释手。还是这样不堪几点雨丝的缠绵。只不敢想像,这里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以商贾著名------

出会馆,便是一道悠长的明清古街。百年老街洋溢着古朴的新鲜。五彩六色的酒幡,在头顶哗拉拉地悠来荡去。福建会馆,厘金局,镖局,瓷器店,都藏在这些外表看上去清一色黑灰的建筑里。但推门进去,便又是另一个世界。镖局的镖车还在院子里整装待发。刀枪剑戟排列整齐。酒家的老酒坛上的泥封长满了青霉。

这一个个神秘幽深的院子,干净空旷,坐下来,能听到从很遥远的地方,遥远的时间传来的啾啾声,像秋虫的呢喃,像春色的缱蜷,像童年的时光。

这里的一切仿佛都和时间没什么关系。每间房舍每条甬道都有它们的悠闲。每个店主也是如此。像是,就这样消磨着,等待着,才是它们的使命,他们的人生。那些游人像是他们的亲戚,一句“来了?”就拉近了千山万水的距离。血缘里的亲。他们就以这种方式辗转着日月星辰的变迁。

店铺里经营的大都是现代的东西。除了老酒,也有玉器,字画。店里安装有电器,水管,都是现代人添加的。店主热情地招呼着过往的行人,不难看出赊的精髓早被渗透在每个人的精神里。

就连那个不起眼的早点小店,油茶,也是笑开的一张脸。不问价钱,先吃了再说。这也是赊的一种诠释。散淡的生活,让他们始终秉承着祖先的本色,不唯利是图。这个几百年前就垫定的基调,是不能绕过的根本。

出城,便得走一座城门。九个庞大的城门,早已荡然无存。这唯有的一个,也仅是复原的一个大概。但已足够华丽了。传说里的那座石桥,散落在枯竭的潘河里。一场雨,让水草萋萋,却没能把这座桥收拢整齐。它的凋落,是历史的灰。这样结实的,大块大块的石条,也承载不住时间的漫无边际。

已想像不出这小小的古镇还有多少惊奇了。背着相机,漫步在小镇,看着这人流车流的汹涌,自己仿佛已经几百年走在这里了,这所有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那么地熟悉,早就镌刻在了心底。

社旗人招待远方的客人,无须搅尽脑汁,只要随便拿出一瓶酒,也可以骄傲地说:这是俺赊店的老酒,几千年了啊。

赊店人没有夸张。这老酒,在刘秀兴汉时就名扬天下。

赊店的来历要追溯到汉朝。光武帝刘秀还不是皇帝时,很落魄。有一次刘秀和几个兄弟在一个酒家喝得酩酊大醉,雄心顿起,决定光复汉室。起义得有帅旗呵,抬头一看,酒家的酒旗正高高飘扬在空中。恰巧的是,这酒家也姓刘。于是赊了这面酒旗作帅旗起兵,揭开了他光复汉室的大举。事成后,赐此地为赊店。

至今,国人虽不识赊店,但没有人不知道赊店老酒。

这故事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但离会馆不远,便有明清的码头遗址。那时,潘水赵水连接着唐水汉水,绵延千里,水草丰盛。前九北七十六省的商船络绎不绝,尤如夜夜笙歌美人画舫的秦淮河。湖南湖北人顺河而下,带来他们的中药、瓷器,闽浙人从武夷山下出发,带来大批的茶叶,丝绸。这里是南北的中转码头。往北,便是陆路了。他们从这里换乘马匹、骆驼,再穿过崇山峻岭,崎岖山路,最远,到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莫斯科。这条绵延万里的茶马古道,是当时南北、东西的交通要地。名不见经传的赊店小镇一时风生水起,热闹非凡。光是各省商家所建会馆便有十余座。七十二条古街各有各的营生。

京汉铁路的滚滚车轮,淹没了茶马古道的粼粼车马,进尔摧折了潘河赵河的茫茫舟楫。煊赫一时的赊店,渐渐沉寂。曾经壮观的码头,也在麦田野草的覆盖下,寻不到那片繁华。只国人一句“一个赊店镇,半部商业史”的评价,还在赊店人的心里,一次又一次地被刷新。

在我们采访的路上,一位老人看我们扛着拍摄机器,问:你们拍不拍古城墙?一句话,又把我们引到赊店又一处辉煌里。

赊店的古城墙是一道宽不过三五米的土墙。上面蓑草离离。牵引着潘河赵河,绵延十几公里。如果不是顺着城走,你宁愿相信它只是一条大堤。但老人肯定地说,它就是赊店的城墙啊。我小的时候,城墙是砖头的,但赊店人穷呵,为了盖房子,就把城墙上的砖一块块地敲掉了。直到剩了这光秃秃的土墙。

古城砖是有的。——说这话的是一个八十六岁的老人。他带我们在河堤上走了几公里,来到一处芳草萋萋的土堤上,扒开草丛,一片约有十几米的砖墙裸露出来。就是这一小片的古砖,足够证明这一条长堤,便是曾经的赊店古城墙。老人指着远处的荒滩,说:那里就是潘河,往前,就是古码头。我们仿佛看到了兴盛时的潘河满河满河的舟戟。

赊店,赊来的一个古城。一个赊字,兴盛了这些年,而且还将无休止地传承下去。这是连当初那些个商贾也没想到的吧。经历了这些年的风雨,甚至文革那么惨烈的运动,这个美丽的古镇能够保存完好,不仅有山陕会馆,还有诸如福建会馆,火神庙,镖局等古迹,个中因由,有许多个版本。组织这次美丽中国摄影万里行活动的赊店花枝春农业合作社的杨总这样解释:文革时,赊店改为社旗,这杆社会主义的大旗,只顾了抓革命,什么都荒废了,人人都饿得没了力气,谁还有精力去破四旧?这里就只能静静地沉睡着。只几个青春意气的年轻人挥斧砸掉了几块凸兀的石头,别的,对于这么庞大的建筑,他们,力不从心。但这么精美庞大的宫殿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完整地保存下来,还得益于当地人对它的热爱。传说文革时,老馆长是用锯末掺沙土覆盖,外面砌上水泥,再写上一个大大的忠字,才躲过红卫兵的洗劫,保住了最心爱的石刻。因了这些有心人,山陕会馆才能在百年沧桑后,依然以雄壮的风姿巍然屹立!

它是我们社旗的骄傲!——说这话的还是杨总,陪我们一直在会馆里,在古街里一遍遍走。这样的路,他不知走过多少回。从少年走到中年。虽然现在举家搬到省会,可每年还是要回来走上几次。一到这里心就静了,所有都市的喧嚣都被抛得远远的。依托社旗,他在县城十几公里外经营一个几千亩的农业生态园。最古老的古镇,和最现代的生态农业的结合,他拿什么当作结合点?他说,赊!字典上一个极其普通的释义的汉字,在赊店,却是被奉为经商的最高境界。赊店人自诩的经营理念。他就用这一个字经营着他的生态园。规模越来越大。

一个字一个会馆,决定了赊店,这个小镇的价值和地位。我们很难揣测兴建时的艰难和民众的非议。但至少现在,它是我们的瑰宝。没有它的光彩,社旗,将多么逊色?还有多少历史?它的屹立,至少是一种气势。

在社旗的历史上,赊店,既是一处炫耀的资本,又是一处华丽的伤口。灿烂的痛楚着!当初的茶坊酒肆,华服珠履,奢华了几百年,而社旗,这个早就把赊供奉为经商之根本的小县,却连续数年,上榜为国家级贫困县!

夕阳下,山陕会馆古朴庄严地洋溢着旧时代的记忆,以及盛极一时的商贾风韵,和现代有种格格不入的距离,落寞地看着古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只有春雨过后的晚霞还和过去一样热烈,没沾染上一点现代污浊的工业气……

0
精选推荐
游记攻略
  • image1

    新闻资讯右侧顶部多图轮播-1

  • image1

    新闻资讯右侧顶部多图轮播-2

  • image1

    新闻资讯右侧顶部多图轮播-3

  • image1

    新闻资讯右侧顶部多图轮播-4